日期:2025-07-08 11:43:32
中医里面一个非常有意思、但很多人不太容易一下子听懂的概念——“水升火降”。这不是说哪儿着火了,或者哪儿淹水了,其实它讲的是人体内一种非常基本、但又很深奥的运行规律。这个道理不是从哪儿凭空想出来的,而是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得来的。他们说“人与天地相参”,就是人跟天地是一个整体的,人身体的运作,其实是受天地自然运行法则影响的。所以我们理解人体的升降沉浮,也得从天地自然的升降说起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很多篇章都在讲升降的事儿,比如“生气通天论”“四气调神大论”“阴阳应象大论”等等。这些听起来好像都是古文,但其实里面的思想放到今天来看也非常先进。古人发现,天地之间是有气的流动的——天的气是往下走的,地的气是往上升的。你看春天万物生发,是因为阳气开始上升了;夏天火旺,是阳气升到了顶点;到了秋天呢,阳气开始下降,收敛了;冬天则是阴气主事,藏而不泄。这就是天地气机的一个“升-降-收-藏”的过程,而人体其实也有这样的节律在里面运转。
那说到升降,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特别核心的象征性概念,叫“乾坤化坎离”。听起来有点玄,其实你耐心听就明白了。古人用“乾”代表天,用“坤”代表地。乾卦和坤卦都是六个爻组成的图案,其中乾是六个阳爻,坤是六个阴爻。但古人说,天地不是死板地对立,它们之间会互相交融变化。比如,乾中掉下一爻,变成一个阴爻,落入坤中,就形成了“坎”(中间一阴、上下两阳),象征“水”;而坤中升起一个阳爻,跑到乾中,形成“离”(中间一阳、上下两阴),象征“火”。这个过程就叫做天地交,水火生。听着是不是很神奇?
这其实是一个很深刻的哲理。水是本来属阴的、属下的,它反而要往上走,叫“水升”;火是属阳的、属上的,它反而要往下降,叫“火降”。为什么?因为只有水升火降,这个天地的能量才能交流、循环起来,生命的运动才能正常进行。如果水不上升了,火不下降了,那就乱了。用现代的话说,水不上升,肾的津液无法滋养到上面,脑袋就发热、口干舌燥;火不下降,心火上炎,就容易烦躁、失眠、上火。这些,其实很多临床症状都可以从升降紊乱去理解。
中医看病,其实看的是人体的升降出没是否协调。如果气机不升,可能人就会觉得困、乏力、食欲不振;如果气机不降,可能会头晕、胸闷、打嗝、呕吐。所以中医很重视“升清降浊”、“清阳上升、浊阴下降”的这个过程。
“水升火降”不仅仅是身体里津液和火气的运行问题,它还代表着一个大自然中的圆运动,也就是循环无端、生生不息。春天木气升,夏天火气旺,秋天金气降,冬天水气藏,这就是四季的升降变化。人顺着这个规律生活,就健康;逆着这个规律折腾,就出毛病。比如冬天你不藏,拼命熬夜、过劳,就容易伤肾;夏天你不泄,硬憋着不出汗,体内火气出不去,也会出问题。所以“水升火降”不仅是治病的方法,还是一种养生的哲学。
其实学习中医,不是照本宣科地背几个方子,而是要像古人一样,从天地运转中去理解生命的运行。
第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